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104學測準備 101課綱變動

【詮達文教】104學測準備



                                 加強中華文化
                                 選材範圍: 除了先前 詩經 左傳 禮記 論語 孟子 老子 莊子 墨子
                                 多了楚辭  荀子 和 史記
101課綱 社會考科  只有歷史部分更動              網路上牛圓的歷史95與101比較

其他沿用99課綱
英文科命題方向
數學科命題方向
自然科命題方向       物理命題方向

歷史101的承先啟後 - 歷史新課綱與九五歷史暫綱的比較      壽山高中 王偲宇
歷史關於新課綱內容的幾個重點特色:

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提及本次歷史新課綱(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的修訂,是在95歷史暫綱(普通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暫行綱要)的基礎上,來延續其部分理念,並就相關問題提出調整、進而創新;同時兼顧實際教學現場的需求,以及著重新課綱內容之可行性與多元性,並兼具符合時代需求之進步性,而關於其延續、調整及創新的部分則說明如下:
其一、延續部分:
       延續95歷史暫綱所著重之培養表達歷史時序、理解歷史、解釋歷史、運用史料等四大核心能力;其次,仍然將臺灣史單獨成冊,並且繼續強調世界史貫通古今之特色。
其二、調整與創新部分:
       根據高中歷史學科中心調查並整理多數教學現場教師意見,特別針對「中國史授課時數不足」以及「高三選修的專題課程內容過於艱深而不易落實」等情形進行課程章節內容的大幅調整。其調整後的內容包括:

(1)高中一、二年級歷史教學內容之時間配置調整為臺灣史1學期、中國史1.5學期、世界史1.5學期;
(2)高三選修歷史改為世界文化史,其內容包括: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交流、歐洲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非洲文化及中、南美洲文化等等,不過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課程內容配置,其整體比重仍維持與95歷史暫綱的1:2:3之比例相同,不過內容主題則有不小的變動,例如;(一)臺灣史部分,主要強調國際關係、族群互動、臺灣人民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民主運動發展等史實。(二)中國史部分:則強調各單元改依朝代命名而非專題命名,以增進學生明確的時序概念,並力求對各朝代的立國制度、國際關係、社會經濟基礎、思想及文化發展等能更全面論述。(三)世界史部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以及多元文化的世界史知識,加重二十世紀歷史的份量及增列中東、非洲、中南美洲等地區的發展,符合歷史「詳今」與兼顧「多元」的特色。(四)高三選修部分:將課程架構由歷史專題調整為世界重要不同文化區域介紹,尊重弱勢群體與文化的多元發展,亦著重華夏文明與東亞其他文化間的交流。因此除了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的交流外,還包括了歐洲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非洲文化以及中、南美洲文化等課程。

感覺課綱調整 國際關係 民族文化交流變得重要 或許是要加強台灣學生世界觀的視野
而這些層面也與大學課程較為有關連性
中國史改依朝代命名 讓人比較有時間順序觀念 
但是專題概念  學生最好自己去比較統整  此部分可以參考以往參考書  
現代20世紀的歷史逐步被納入 歷史不再只關乎於古代了 

關於新課綱內容的細項差異:

    就「課程目標」而言,特別強調具備基本史識與蒐集資料的能力,以及先前九五暫綱所著重的歷史思維能力。至於「核心能力」部分,概念不變,只是名稱稍作修飾,即「表達歷史時序的能力、理解歷史的能力、解釋歷史的能力、運用史料的能力」,不過原本九五暫綱裡關於歷史科四大核心能力的細則說明則大大地簡化了。另外在「時間分配」上,中國史從1學期增加至1.5學期,而世界史則從2學期縮減為1.5學期,即中國史基本架構變動不大,但各節的細項分配時間則不會再像先前如此的緊湊,至於世界史則將原本置於其中的中國史部分抽離,再將部分單元略為簡化。另外先前最讓部分線上高中歷史教師頭痛或摸不著頭緒的高三選修歷史專題兩個學期,全部改為世界文化史,這是最大的差異之一。
    至於最讓線上教師關心的「教材綱要」部分,其「單元」、「主題」、與「重點」部分的標題也作了大小不一的修正。而「說明」部分的內容則調整得更為精簡,其細項說明也更為具體,例如會明白的點出某某歷史事件、名詞或人物,表現該細項的重要性,像「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荳事件」、「後壁林之役」、「噍吧哖事件」、「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與「保釣運動」等等。而且不難發現的是,在九五暫綱中最常被提及的是:「九年一貫教材已述及……」,因而會省略部分歷史知識,不過此次課綱則不再提及此詞,反而把許多認為國中已教授,卻因其重要性關係而再深入述及。以下即針對新課綱與九五暫綱關於「教材綱要」中的各個部分作一比較。

點名歷史事件 名詞 人物  觀察過往考題會發現 這是考題出題一直以來的命題方向
不知考試命題會不會有新的方向   不然這樣教學是好事 能減輕學生研讀歷史之難度與負擔
 
 新課綱關於臺灣史課程中的清領時期之「主題」部分改以開港前後的變化來做具體的時序分期,其次則簡化開港以前的臺灣文化發展。而日治時期原先的三個「主題」也從時序上的三期概分為前後兩期,並讓日治「殖民統治下的社會文化變遷」獨立成一節,另外像《臺灣青年》與連橫《臺灣通史》就被特別提出。而且新課綱還特別提到「國際關係、族群互動、臺灣人民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民主運動發展」等史實。基本上新課綱的臺灣史課程,是此次變動較小的部分。
新課綱關於中國史課程部分,其更動性比臺灣史課程大得多,譬如新課綱的「單元」標題捨棄九五暫綱以遠古、中古、近世、近代等的分期方式,而改以傳統中國朝代的形式呈現。其次,新課綱的中國史課程,不但多增加了0.5學期,且也具體地提出幾個與九五暫綱不同的差異,包括:1.以「大一統中央集權」為劃分依據,將第一單元名稱定為「先秦時代」,其時間斷限在戰國時期;2.將原本第四單元的「近代的衝擊(晚清)」更名為「晚清之變局」,以增進學生瞭解清末以來的社會經濟與文化;3.調整主題、重點以更符合課程內容的時序背景,例如:「新石器時代與早期聚落」、「城市、文字與銅器」改為「史前時代的傳說與考古」,與「商至西周的文明進程」及主題「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之下的「編戶齊民」改置於主題「春秋戰國」之下等等;4.強調秦漢學術教育與社會文化的發展,例如:(1)增列重點如「律令之學的發展、西漢晚期經學的『古、今』之爭」、(2)「經濟社會與文化」中增加「重要傳統節日」、「經濟社會與文化」中增加「重要傳統節日」,以及「北方胡族與華南土著」等;5.強化宋、元、明至盛清時期貨幣經濟的發展、海上貿易的活動等內容,讓此時期經濟社會的特色與演進的史實說明更加清楚;6.為使學生對明末清初時期的重要學術思想發展與社會現象具有較完整的認識:於學術思想中增列西學輸入及清代的考據學,另外在民間社會部分還增列了民間信仰等內容;7.加強說明有關 1949年以前的民國史強調法制發展如臨時約法、憲法等的制訂及中外關係。

新課綱超級強調文化部分  有許多新增部分 上列五點已描述詳盡  
中外關係或許是重點  

關於三代兩漢時期,像之前省略的春秋戰國時代政治史實部分,此次則回復了,並且也增加了秦朝到兩漢的政治演變。而原先沒有的秦漢學術教育、經濟與社會文化的發展,這次課綱也加入了。關於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部分,此次簡化了門閥世族的內容,但關於之間的許多制度則明白被列入,例如:占田令、均田制、租庸調與兩稅法,以及三省六部制、科舉考試、府兵制的演變等等。此時期的社會文化也增加了道教的形成與發展以及華南土著的部分,但也捨棄了胡漢關係的比較與說明
    宋元明清部分,增加了北宋的政治史發展,包括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等政策與變法黨爭的演變,至於原先特別強調的區域民族間之外交關係則大幅簡化了,例如澶淵之盟不再被特別列入,而包括宋朝的「攻遼取夏」、「聯夷攻夷」、「歲幣買和」等對外策略,此次則被列入,至於原先經常被提及的「征服王朝」歷史用詞,此次則被抽離了。當然北亞民族部分,包括遼、金、元的重要體制與政策,如遼的二元統治、金的本位文化、元的種族等級與行省制度則被保留了。至於明清時期皇權擴張的制度與統治政策,這部分原先被放在高二世界史第三冊的第三章裡,此次也移回中國史的課程當中。此外,宋元明清時期還增加了宋明理學、清代考據學部分以及明末清初西學輸入的過程與發展,至於在此時期的民間信仰部分則提到了白蓮教與羅教。

    清末民初時期,此處將原本的改革運動與後面的革命運動合為一節,讓辛亥革命與民國初年的發展分開。而民初的歷史發展則增加了北伐以前的中外關係,包括與俄國、日本及英國等列強的關係,並在此述及了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另外,抗戰以後的外交關係,包括廢除不平等條約、參與聯合國的建立,也在此處被新增述及。並且還新增了抗日戰亂下的社會與民生情況以及戰後國家復員困難的「重點」部分。特別的是,關於民初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此次皆置於政治軍事史之後,包括新文化運動、城市工商業的發展與農村的困乏、以及受戰亂波及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將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置於不同單元中,或許是要讓五四愛國運動代表著一種政治外交事件。至於中共部分,此次的「主題」與「重點」的文字呈現都更為清楚與具體,至於「說明」的部分也把各細項史事清楚列出。另外,原本「兩岸關係」的主題則改為「中共外交政策和海峽兩岸關係的演變」,而且還二分為毛澤東時期與鄧小平時期。

不同以往大多指從正面探討 現在反面也去探討  戰爭的影響       民間情況 文化的變化

    新課綱關於世界史課程部分,其更動性相較臺灣史課程而言為多,包括在「主題」名稱、「重點」比例與史實排序上都有很大的改變,甚至把臺灣史與中國史的部分全部抽離,使其單純化。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原本兩個學期的課程縮減為1.5學期,因此許多「主題」就必須刪減或調整。其中關於世界上古史以及四大古文明部分,此次將其大幅簡化,而有關中國史部分也不再列入。其次,歐洲文明發展部分,也把希臘、羅馬、基督教、拜占庭與中古歐洲合為同一個主題。還有像先前三大普世宗教裡的佛教與伊斯蘭教的份量與比重也大幅縮減,而這些屬於世界上古、中古歷史的主題,此次新課綱多半大為簡化,應當還是遵照「略古詳今」這個大原則。另外,此次特別增加了蒙古西征及其影響,而把先前獨立為一節的美洲地區古文明簡化,包括原本地理大發現後被提及的「資本主義經濟與世界體系的形成」也部分刪減,被改置於之後章節提及的「歐美政治與經濟的鉅變」之「4. 資本主義的成長」一節。其次,雖然這次變動刪減了原有的「東亞思想與學術的變化」一節,卻也獨立增加了歐洲「君主制度的發展」,包括:君主的開明專制與議會政治的發展
 
        關於世界近現代史的部分,其變動性各有不同,例如在「歐洲民族主義的擴展」中,除了保留義、德兩國建國的演進外,還增加了奧匈帝國的發展。其次,將原本「非西方世界的危機或轉機」主題改成了「帝國主義國家的競逐」,其內容包括了「新帝國主義的形成」、「列強在非洲的瓜分」與「列強在亞洲的侵略」,雖然保留了日本的明治維新,卻也刪掉了「暹羅朱拉隆功的改革」以及「亞太地區:從被『發現』到被『殖民』」的情況。特別的是,到了二十世紀以後的歷史單元,刪掉了九五暫綱特別列出的「重點」-「世紀末」一詞,而強調了戰前歐洲的國際競爭與外交結盟的情形。不過,九五暫綱裡戰間期所提到的「亞洲的反殖民化運動」,在此處則未被再列入,此次主要強調以歐美為主軸的歷史發展,包括:巴黎和會的內容與影響、國際聯盟的成立經過、美國的孤立主義和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以及泛法西斯主義勢力的發展與歐洲國家的綏靖、姑息政策。至於二次大戰以後的部分,則將九五暫綱提及的「『六O 年代』的政治與社會」、「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的變遷」刪除,而以冷戰與後冷戰時代來區分,並說明其中的主要國際大事,例如「冷戰的形成與發展」主題則包括:「1.戰後經濟復甦與美蘇對峙」、「2.世界各地的反殖民運動」、「3.冷戰下的東亞局勢」、「4.新思潮與文藝發展」等等;而「後冷戰時代的世界新局與挑戰」主題則包括:「1.冷戰結束與世界政局的變化」、「2.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影響」、「3.人類社會的新貌與挑戰」等等。以上即是新課綱一到四冊「教材綱要」部分的細項比較,至於高三部分,變動最大,容後再述。

此部分指考再說→從選修歷史專題到世界文化史的再現:

    高三選修歷史從歷史專題改為世界文化史,其課程目標除了繼續引導學生培養思考、分析、比較、論證、評價等方面的能力外,還強調讓學生能夠認識世界各重要文化的內涵、瞭解世界重要文化演變的重大問題及現象,進而能從文化省思與傳承的角度,關懷世界重要文化的發展,並形成學生寬闊的世界文化視野。
特別的是,選修科目與必修科目的四大核心能力雖然一樣,但選修科目的說明卻較必修科目的說明詳細許多,例如每項核心能力都會做二到四個層面的說明。而就教材綱要的內容來看,雖沒有了主題式的歷史專題,卻將文化史的概念涵蓋到世界各分區當中,主要包括六大區塊:中國與東亞文化、歐洲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非洲文化與中南美洲文化,而其中的非洲文化與中南美洲文化是往昔教材較少觸及的,但此次新課綱卻有專章、以數個單元來介紹,這是較新穎之處,而這樣增加介紹中東、非洲與中南美洲等地區的發展,對培養高中學生的全球視野與多元文化的世界史知識應有所助益。其次,有關高三的世界文化史,其揀選的標準並非全然以地區來編排,而是以有共同特徵的重要文化為主,因此,其名稱是依世界慣用的稱呼為主,且是尊重文化形態與區域發展而使用。不過,像伊斯蘭文化由於涵蓋歐、亞、非地區,因而無法以區域名稱來命名,就以伊斯蘭文化稱之。另外,關於高三選修的世界文化史,主要著眼於文化、思想、宗教層面,因此,也有部分是將高二世界史的相關主題內容移至高三世界文化史,包括中國史亦有同樣的情形,甚至可以說高三的第一大主題「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交流」有點類似時序版的中國文化史。由此看來,新課綱委員的確是希望高三的選修課程能夠跳脫傳統的主題式或專題式的架構,而改以時序、斷代的方式來介紹世界重要的不同文化,好讓歷史的教與學能夠回歸歷史事實,藉以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與運用的能力。總之,高三新課綱的世界文化史,不同於九五暫綱的歷史專題,雖有點類似八八版的高三世界文化史與中國文化史,但仍有不少創新之處,這是值得讓人期待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卡茲咔次 這裡是指考學測統測訊息加油站
很高興尼的到訪